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序
帝都于人,路人皆知。身为全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等诸多中心——”北京爷(儿)就是爷(儿)“也并非一句调侃。
人于帝都,亦不难想象。天安门见毛主席,慕田峪登好汉坡,探最高学府之清北,入皇权威严之禁城——身在北京所习惯的日常,可能就是异乡人渴望的奇迹。
但”我于帝都“,又作何解?
我期待过它,追求过它,厌倦过它,憎恶过它,但终究试着去理解和接受它——在北京的九年将足以把北京的每一粒风沙刻进我的皱纹里。
无论我爱它或者恨它,它都会是我的第二故乡。
我成为独一无二的我,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它。
壹·华表语
在北京,我首先是一个精致的”社会机器的零件“,其次才是一个”人”。
高考,刷GPA,学工,入党,深造,科研……经历种种取回的“身而为人”的感受,却显得阔违而遥远。
有太多重要而伟大的事需要优先,个人的幸福对初入北京的人也太过遥远。
春天的花粉症沙尘暴,夏天的无遮挡紫外线,秋天的重度污染雾霾,冬天的零下脱水朔风;古老的城市规划,动辄数小时的通勤,简陋老旧的楼房,逼仄拥挤的住宿;永远在施工的宿舍门口,开窗就会吃灰的办公室,摩肩接踵的狭窄实验台,浓厚馥郁的环境空气;全国领先的物价水平,熙熙攘攘的娱乐环境,难以寻觅的新鲜蔬果,遍布水垢的硬水供应……好在学校里姑且是好一些,再糟糕,也是保持在大多数人勉强能忍耐的水平。
但大多数人也没有别的选择,它就是独一无二。在北京的独一无二的工作上签下独一无二的名字,这足以让伤疤和疾病成为光荣的奖牌。
学校边随处可见的外卖小哥,或是在在避风处休息,或是车流疾驰的大街上闯红灯,或是一边看手机一边逆行。但即便如此,大家还是会共同驻足眺望北京的日落——就是这样偶尔的美好,会给人“再努力一段时间”的愿望。
“身而为人”“尊重”,当海归的师姐说出这些词,我有些感动却又违和。我早已做好献身事业的觉悟,却终究无法脱离“人”的身份。
我还是渴望“身而为人”的幸福,渴望被尊重,渴望被爱。
如果我能真的放弃“人”的一切,成为零件,那样也好。
北京不需要眼泪。
贰·秦楼约
人生很多时候都是单选。太多留空的选项,是梦,是动力,也是折磨。
高中毕业。
一年。两年。三年。
本科毕业。
一条路走到黑,总比留下太多空白的选项好受些。因为即便如此,我也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。离开的故乡,道别的人,无法完成的约定,木讷而理性才会更好受些。
和父母打电话的时候,我仔细地阐述单身的理由:难以维持异地的关系,在北京的资源微不足道,没有稳定的未来,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对小众,户外活动又相对硬核……但父母问我回不回家的时候,我又只能沉默。
放弃既有的幸福追求未知的未来,这就是我所选择的道路。只是随着年岁渐长,我才渐渐体会到这条道路的沉重。
对学校里的很多“天才”来说,这种放弃和远行是令他们更加轻松的。并不是每个人都家庭和睦、生活幸福,离群独居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褒赏,而只看成果不论感情的工作更可能成为一种保护。
但我是感性的、恋旧的。回到过去令我幸福,令我“不知足”。
只能相信我期许的一切在未来而非过去,只能将前进作为唯一的意识和选择。
但仍希望,能手握住一些切近的光芒啊。
叁·闲风流
全国乃至全世界“独一无二”的北京,太沉重、太拥挤了。
于我而言,独属于我的,才是最好的。
相比香山,我更喜欢植物园无人的小角落;相比奥体公园骑行环线,我更喜欢穿行城镇边缘的京密引水渠;相比故宫,我更喜欢和公园融为一体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和大钟寺……北京并不缺少有趣和美好的地点,只是日月的光芒太过耀眼,以至于群星都显得黯淡。与其去分享那耀眼的普照,不如独享那缄默的闪光。
植物园只要走几步就能摆脱人群和管理,找到一个安静的草坪野餐露营;京密引水渠上百公里的平坦河畔道路,暖风拂面寥廓无人,沿途还能穿行于市中心难得一见的乡村和田野;古代建筑博物馆有稀世的国宝,大钟寺有巍峨的永乐大钟,可以在稀疏的游客中安静地参观学习,也可以向闲来无事的管理员请教答疑,累了也能坐着撸会园子里的猫……相比坐办公室或者宿舍,出门几步就能度过一个充实的周末,我是欣然于能有如此多的休闲选项的。
比起其他旅游城市,北京有着相当高的门槛——需要本地人推荐、介绍,或者有相关的背景,才能找到有趣又有益的地点,否则便是景点人挤人,昂贵且也不见得开心;或者是受制于交通的困难,在生活圈内找不到喜欢的场所。虽然这种“大城市病”也不见得独有,但高贵的“北京爷”终究是多些,纵使能获得融入时的喜悦,却对自己的“外乡人”身份更多了一份心寒。
我于北京,终究是产生不了归属感。只是,对于“独一无二”的它,“无可替代”的它,我也慢慢理解、融入了。和解,放下期待,重望未来。
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。就算是日复一日的生活,我还是希望育躁动于日常,又归日常于浪漫。
我是活在北京的自动人形。风疾沙厉,梦犹翱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