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在霓虹:红豆泥乌麦

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,但不能吃不饱。

虽然很精致,但好像又没吃多少;中国人来日本也算是人均大胃王了


壹·食在霓虹

地大物博、百味争鲜,那还得是看中餐。比起韩餐“吃一天就想家了”的成就,日料这次坚持了两周,算得上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。毕竟日本披山带海,又有关东、浓尾和石狩三大平原,不缺山珍海味,也不缺鸡黍瓜果,相比之下,也算是有深厚的物产和技法沉淀。只是因为“强大”的农协和“发达”的资本主义,价格多少有些昂贵,品质难免囿于“国产”。但这也正是日本的特色,不得不品尝。

日本逆天西瓜,25RMB一盒还不甜,无比想念新疆麒麟瓜,没有瓜夏天我可怎么活呀

作为江浙人,我倒不觉得日料偏甜,对其中的野菜、海鲜也颇为受用,还格外喜欢日式套餐花花绿绿的摆盘、花里胡哨的点心。只是,即便以江南人的标准,日本人多少也吃得有些太清淡了!以至于吃松屋套餐的时候,都要往碗里猛猛加调料;去超市买便当必拿的不是筷子,而是顺两包酱油回家。除了酱油不咸、辣酱不辣、芥末不冲、胡椒不香,甚至日本的饮料也不甜,以葡萄汁为例,甜度感觉完全不及盒马 NFC 夏黑葡萄汁的五分之一,也难怪日本人很难胖了。

除了口味清淡,日本人还有惊人的小鸟胃——不清楚是否还有米价上涨的影响,大部分套餐和盒饭的饭量都只有“一两饭”或者更少。想吃“二两饭”?要么加钱吃豪华料理,要么就只能品鉴 2025 特色的小泉古古古古米了。作为对比,我在坚持运动的情况下,在北京,一般只需要每天 1-2 顿饭。可在日本如果不一天吃四顿,那就得饿成一道闪电。甚至吃日本人普遍觉得重口、量大的“浓厚猪骨拉面”,我都能直接把汤炫完,再来一盘份炒饭、一碗炸鸡。纵然是以量闻名二郎系拉面的“特大碗”,在北京也只是小碗还不到的水准。中国人来日本,真就人均大胃王挑战了。

我花两千日元买的特大碗重油二郎系拉面怎么就这点啊,开什么玩笑啊KORA!

最后一天,为了慰劳两周来颇难满足的胃,我们二人特地去琵琶湖边的近江八幡,品鉴了农协挂牌认证的正宗三大和牛——近江牛的烧烤放题(自助)。卡着开门的点进店,放题限时 90min,店铺人还不算多,工作人员如流水般来来回回,一刻不停地给我们上菜。我们全程不停锅、不停嘴,全部吃完,也才将将十分饱。回头一看,边上的几桌日本人加起来都没我们吃得多,还早早就撤了。结账的时候,我都不敢看老板的眼睛,生怕把他吃哭。 最后只能写个 google 好评,顺便鞠了几躬——希望老板没被吓坏;但对中国人,这确实也不算多呀!

总之,日料的“精致”“健康”,还是颇令人喜欢的。好在旅游第一希望多尝,第二更能接受溢价,所以还是吃得颇为开心。但回到北京坐上饭桌的那一刻,我才真正释然: 要吃得高兴、畅怀,还得是中餐呀!这口味儿,恐怕是这辈子也戒不掉了。

和牛烧烤放题,入口即化,的确肥美


贰·饮食记忆

从大一开始陆陆续续地尝试,到如今,各种类型的日料,我也算是吃了个遍。从几百日元的路边小店,到动辄上万的豪华料理,价格的巨变,却未必能提高快乐的界限。无论是板前精湛的技法、匠人精湛的刀工,还是枯山水般的摆盘,当时的震撼,终究会随着潮起潮落而烟消云散。停留在我脑海里的,全然不是消费刹那的多巴胺;回忆的涌现,更多是饮食中感动的瞬间。它可能端起海鲜丼后,望向窗外的湛蓝太平洋;可能是台场洒满碎金的终暮,在 JK 的踢水声中舔上一口薄荷冰淇淋;可能是在烟花凋尽的花火河川,抹尽罐装酒在舌尖上的最后一跳气泡……稍纵即逝的味觉体验已然褪去,却像是潮水后沙滩的褶皱一般,在记忆里沉淀出浪花的形状。

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,我便不再执着于“特色”本身。就像日本的哈根达斯,它价格低廉、具有迷人的日式风味,作为游客的我当然是每天至少要尝试一个新口味;但它本身却又是高度标准化的,虽然确是“特色”,但于我、于人,却不曾有分别。我所能做的,无非是用哈根达斯、融合总本店鲜制的八色大福,配合软糯的口感,把抹茶、焦糖布丁等流心的风味再激发上一个档次。但这样的改造,并不局限于一地、一时、一人。它适合用来写一段朋友圈,却也就仅限于此;随着三天过去,大家便不再关心,我也一样。

大福配哈根达斯,吃过的都说好

所以,我想我真正难忘的,是难以复刻的、独属于我的心流。就像骑行一样,它最美好的地方便是最难以分享的。我的文字无法描述在琵琶湖畔拥上风、破开雨时的喜悦,但它就是我回国后依然心心念念的念想。我最思念的美食也不是什么高档餐厅,而是车站小巷边平平无奇的食堂。

佳食堂坐落在大阪-奈良线的八尾站的商业街外。如果坐游客青睐的“大和快速路”列车的话,是不会停这样偏僻的小站的。看到 google 评论上清一色的“昭和风味好浓”“像是妈妈的味道”“回想起了小时候”的评论,我才好奇地专程慢悠悠晃到了八尾,钻了几个巷子才找到。到的时候已然是夜色混黑了,深幽的矮巷中只有几隔纸窗透着焦黄的灯,上面的三页风扇呜呜地颤响,吹出温和的咖喱味。松动的木拉门上挂着手写的当日“妈妈套餐”:以我的日语水平,是懂不了这么地道的内容的;而且菜单每天都会变更,也没法按图索骥。但转念一想,“妈妈”是不会骗我的,肯定是用最低的价格,让我吃饱还吃好——这么想着,门吱嘎吱咔地开了。

片假名的没见过的单词,看不懂啊,google翻译也不懂

店里面清一色都是带着工作疲惫的大叔或者阿姨,亦或是低头看报的大爷大妈。穿过收银台就是狭小的厨房,勉强容得下工作的三人——一个温和的老奶奶,还有一对相对年轻的男女。全屋的吧台和座位坐满了十个人左右,于是我只能恭恭敬敬地坐上了仅剩的榻榻米座。于是,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,我的腿几乎都是麻着的。但这一切都值得。

在我还在欣赏四五十年前的麒麟(KIRIN)广告海报的时候,厨房就陆续飘出了扑鼻的香味。芬芳的香料气息,带着温热的锅气,在不打扰周围食客的程度下,足以唤起疲惫了一日的肠胃。约莫五分钟后,足足一整碗新米便盖在茄香的浓厚咖喱上,佐着四珍小菜上桌——鲜而不咸的自制腌菜、酱香浓郁的去皮茄子、鲜嫩多汁的蔬菜沙拉、还有流心四溢的爱心欧姆蛋。而这一整套的价格,却几乎是大阪正常的牛肉盖饭的一半。更不必论其营养均衡、肉蛋菜齐全,而且分量十足,足够日本人吃撑、中国人吃饱了。

太香了,妈妈套餐!妈妈做啥我吃啥~ 除了妈妈套餐,店里其它家庭料理——例如炸猪排套餐、亲子丼套餐,也无一不惊,无一不艳。横向比较,价格也低得可怕,这还是米价高涨、菜单已经调价之后呢!

意足之后,收拾碗筷,整理一天的照片,从早到晚的疲乏瞬间一扫而空。留下的,只有肚里的温暖和旅行的喜悦。

结账,鞠躬,离席,拉上门的一瞬,我意识到,我也许不该说“撒由那拉”。如果有机会,我一定会再来的。

我念想的不是它的菜品,因为“妈妈套餐”每天都会更换;也不是它厨艺,因为也许不久,年轻男女就会接过老太太的衣钵。但这种安静、祥和的气氛,却让我感受到了温度,有了一瞬归泊的体验。而这便是我在旅行中想找的,独属于我的体验。超越时间与空间,独一而无二。


尾声·何为美食

人对美食的体验是非常复杂的。就以所有人都有过的感冒经验为例,一旦失去嗅觉,茶饭便不再喷香;又仿佛是大夏天的曝晒过后,一瞬间便足以失去全部的食欲。昨天惊艳的珍馐可能就变为今日寻常的果腹,彼之砒霜又何不可为吾之蜜糖。食物本身只是坐标系的原点,就像写这篇 BLOG 一样,最终的体验,大多都是食物以外的东西。

整理全部的旅程,难忘的美食体验还有许多,诸如法隆寺五重塔前的冰沙,徐福公园前匠人独造的徐福寿司,大津公馆内一口奶香的近江花咲牛排……但再见五重塔时的感动、和寿司仙人的谈笑、历史建筑内的小资体验,都是我个人的体验。即便是同行者,也只能见我如见鱼,不知鱼之乐。这些美食的体验,建立在人的经历之上,从过去到未来,又独属于那一刻。宛如在我眼中一瞬划过的流星,留下一段闪亮闪亮的轨迹,但当我想去分享时,已是无从追觅了。

我相信,对于相似的基因,美食的定义应该是相似的。但拨动灵魂的那根弦,却是天南海北,敏感而隐秘。关于消费的推文有很多,关于灵魂的记录却很少。我想我该写一二文字,记录一下渺然难辨的触动,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留下一些冷清的个人印记。

法隆寺五重塔前的冰沙,如夏日的花火,于烈日下盛放

打赏
  • Copyrights © 2021-2025 Yida Jiang
  • 访问人数: | 浏览次数:

请我喝杯奶茶吧~

支付宝
微信